|
|
|
 |
文章 |
|
上一頁 1下一頁 |
標題:
回覆〞學習的王道〞作者之誤解 |
作者:
吳榮輝 |
更新時間:
2010-05-06 14:05:32 |
內容:
2004年中華盃太極拳錦標賽,推手第六級美籍選手JoshWaitskin之著作,由大塊文化出版游敏所譯之〞學習的王道〞,部分內容牽涉主辦單位袒護國內選手,其中包括活步推手規則及招法的認知問題、定步推手之腳踏板規格及搭手問題、裁判之計分及計時員的偏袒問題、增設國外組的比賽故意消耗外籍選手的體力,及對國內太極拳推手文化的認知不足而產生的誤解等等,筆者在2004年中華盃太極拳錦標賽中擔任裁判長,為使讀者了解事實真象,特將當時情況說明如下。
(1)規則招法的認知差異:太極拳推手比賽規則在國際上並沒有統一的競賽規則,在美國、大陸、及其他地區所用規則都各有不同,在國內推手比賽中使用角力、柔道或摔角的招法如過肩摔、抱摔等是犯規的,但美國選手認為只要將對手摔倒就能得分,這是規則認知上的差異。
(2)語言及文化的隔閡:外籍選手每隔兩年來台比賽一次,賽前只靠電子郵件互通訊息,容易造成彼此的誤解,如比賽時的搭手、計時、腳踏板等問題。
(3)彼此的信任感不足:比賽時定步與活步推手是同時進行的,不管國內外選手只要能在兩種比賽中晉級,就必須面對賽程衝場的問題,所以選手必須考慮個人體能,是否能負荷密集的比賽行程,沒有個別差異;另外,增設國外組的比賽,目的是保障外籍選手獲獎的機率,根據往年經驗國外選手要與國內選手爭奪獎牌是有困難的,主辦單位為了顧及外籍選手能有獲獎機會而增設,並非故意消耗外籍選手的體力。
(4)2004年中華盃國際賽是每二年在台灣舉辦一次的國際友誼賽,主要是提供國內外選手相互切磋交流的舞台,是民間的活動並非官方的正式項目,參加比賽的國內選手只有部分是一級選手,因為獲獎者沒有高額的獎金或獎學金,更不可能成為職業選手,選手必須自費參加比賽,各協分支會還必須義務贊助總會舉辦此一活動,台灣目前只有全民運動會是官方主辦的正式項目,獲獎者才能獲得各縣市政府的獎金補助,所以全運會才是台灣一級選手競爭的主要舞台。中華盃是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對全球推展太極拳的舞台,在國內是開放給總會各協分支會的選手報名參賽,主辦單位沒有成績的壓力,單純是站住推廣的立場,沒有必要偏袒國內選手;因此,為了顧及比賽在認知上的差異,特別在有爭議的第六級活步推手比賽中,給予美籍選手Josh Waitzkin與本國選手並列冠軍,這樣的禮遇是正式比賽所不容許的。
高強度的競技比賽容易引起選手及觀眾高亢的情緒反應,是可以理解的,主辦單位礙於經費不足,無法在賽前完整的提供比賽規則及賽務訊息給國外教練及選手,在推手比賽時的計時方面,未能租借到大型的電子計時器,以取信選手及教練,使外籍選手及教練因語言的隔閡,產生不必要的誤解,是值得主辦單位檢討的地方。
太極拳推手在應用上講求「以柔剋剛」、「以逸待勞」、「以靜制動」、「以小勝大」等柔剋技法,在平常訓練上以「吃虧就是佔便宜」、「捨己從人」為其訓練的最高心法,這與老子道德經的哲理「內斂涵藏」、「不敢為天下先」是不謀而合,我們對作者因種種隔閡和誤會,而忽略主辦單位的用心感到遺憾,〞東方王道精神〞是以道德修養服人心;道德經第二十四章:「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發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。」有心有為適得其反,唯有放下個人內心的執著,處處留有餘地,彼此才能獲得心靈上的解消。
|
|
回上頁 回首頁 |
|
|
|
|
|